閑話果子

在城市邊緣住得久了,如果不是有什么事情要辦,或者去湖邊、美術館、博物館等,就很少到市中心去。
我們稱,進城。
那日先生因為要車檢,笑著說,走,帶你進城,給你買果子吃。
他口中的果子,是因為那兩天我們看了幾集《夢華錄》。
在劇里,她們的茶莊除了茶藝,琵琶,與之相配的還有三娘做的各色果子。
宋時錢塘把糕點稱為果子,從名字來說感覺就比點心好吃,前者樸素,后者精致。
于是我就每天念叨,說,我也想吃果子了。
荷花酥,梅花酥,綠豆糕,桂花糕…
杭州特色小吃繁多,琳瑯滿目,其中一些與花相關,有的是把花瓣融入其中,有的是做成花的樣子,非常好看。
市中心有幾條繁華的街道,路邊小店常年都有各色糕點賣,以前我們還會經常到這里閑逛,但總是看的時候多,吃的時候少。有時禁不住它樣子的誘惑,就帶一點回家,不過總是忘記吃,感覺太甜了。
那天我們把事情辦完,就開始在街道上溜達,并特意留意著路邊的小吃,尋找我所要的果子。
但大街小巷穿梭了半天,竟沒有找到一家賣糕點的店鋪。
可能是我們記錯了地方,也或者是疫情的原因,一些糕點鋪都收攤了。總之沒有碰到之前那種喧嘩熱鬧的場面,由此,那天,我也終究沒有買到我想吃的果子。
說到果子,記得小時候經常跳唱一些歌謠:炸麻花,炸果子,炸個大錢是你的,炸個小錢是我的…
嚷嚷半天也并不知道大錢小錢是什么意思,但這句話中的果子,卻是媽媽春節時會做給我們吃的。
對此昨天特意和姐姐說起,她說,大果子就是油條。還有一種是炸好后放到白糖里一滾,又甜又酥脆。
果子在宋朝時自然不是專指用面粉炸的這些吃食,而是各種點心的統稱。再向前追溯到唐朝,當時開始盛行茶飲文化,大家總是一邊喝茶一邊吃著各種小吃,或者在正餐之間吃點東西加個餐。
宋朝吳曾在《能改齋漫錄》中說,“點心”這個詞,唐代時就有了:“世俗例以早餐小食為點心,自唐代之時,已有此語。”
但雖有此語,意思上還是會有一些差別,根據他接下來的漫錄:“唐人鄭修為江淮留后,家人備夫人晨饌,夫人顧其弟曰:‘治妝未結,我未及餐,爾且可點心。”
唐時的這個“點心”是個動詞,意思是你先吃點東西墊吧墊吧肚子吧。到了宋代,才直接成為了名詞,并統以“果子”代替,內容也包含了更多。
“果子”的說法是到了宋代才有的嗎。
日本的“和果子”做得非常精致,是去日本旅游的人都會帶回的禮物,而“和果子”的起源就是唐時的果子。當時遣唐使把大唐的優秀文化帶回本國,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,才有了他們現在好看又好吃的“和果子”。由此可能唐朝那時已經開始把點心叫做“果子”了。
現在,“果子”的叫法仍存在于北方,當然與一千年前的“果子”相比,所包含的內容有了一些變化。
讓我有些不解的是,唐朝都城洛陽,北宋都城開封,都是在河南,作為中原的河南大體上屬于北方,代表的是北方文化,而劇里把那些點心稱之為“果子”的三娘可是錢塘人,她們是遠離江南水鄉到開封創業,說明當時南北文化已經有了一定的交融,至少在“果子”這件事上,他們是一致的,為何現在對“果子”的叫法只存在于北方呢。
另一種和果子相關的,煎餅果子,倒是開始橫掃天下。
北方就不用說了,杭州的街頭不管是早餐還是夜宵,賣雞蛋餅的到處可見。有的攤主會直接在豎起的牌子上寫上四個大字:煎餅果子。這是非常北方的叫法。一個名字似乎能決定它的味道一樣,雖然材料一樣,但仍然感覺“煎餅果子”比“雞蛋餅”地道多了。
現在國外也開始出現煎餅果子了,而且很貴,差不多一百元左右一個。老外們站在他們的街頭,支起煎餅鍋,用半生不熟的動作攤著煎餅果子,滿臉笑開花兒。
(圖片來自網絡。謝謝。)